分子病理-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 “精准雷达”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临床医生常建议肺癌患者进行分子病理检测。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和昂贵的费用,患者及家属常有疑虑:什么是分子病理检测?对治病能有多大帮助?

什么是分子病理?

这要从传统的病理学诊断开始讲起。传统的病理学诊断是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病变部位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做出的疾病诊断。例如,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肺部结节,要判定它是不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肿瘤,就需要取这个结节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传统的病理学诊断比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做出的分析性诊断及利用磁共振成像等各种影像检查所做出的影像学诊断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病理诊断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传统病理学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形态,根据肺癌细胞的大小,将肺癌分类为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两大类。85%的肺癌患者属于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可进一步分为腺癌、鳞癌等组织学亚型。

image.png

分子病理学检测,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检测组织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变化。不同于传统病理学着眼于形态学,分子病理学关注从基因水平来检测组织和细胞是否异常。常用的分子病理检测包括PCR、荧光原位杂交法等,是在传统病理学诊断基础上的深入与扩展。分子病理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例如,一些疑难病例难以通过形态学来确定肿瘤的类型时,就需要借助分子病理学技术。目前,常见的肺癌分子分型有EGFR突变型、KRAS突变型、ALK重排型等。

image.png

为什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要做分子病理?

肿瘤是机体在致癌因子的长期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基因调控异常,导致其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归根结底,肿瘤是一种“基因病”。细胞累积了许多有害的基因改变,如基因的位点改变、缺失、重复等,就会引发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失控,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分子病理能够从基因水平检测组织和细胞的此类异常变化,对肿瘤细胞“追根溯源”,是识别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的“精准雷达。

分子病理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异常位点为靶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设计相应的药物来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使其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区别于放化疗的盲目扫射、以牺牲患者正常细胞为代价,靶向治疗极具“针对性”,能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不同的肺癌患者,导致其患病的肿瘤驱动基因不同。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类型,也是可用药驱动基因最多的肿瘤类型。如果盲吃靶向药,可能费用极高也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耽误治疗。想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找到合适的靶向治疗方案,就要通过分子病理这种“精准雷达”检测出其致癌靶点,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攻击肿瘤。相比之下,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未发现明确的驱动基因,没有适用的靶向药物。因此,不推荐小细胞肺癌患者做分子病理检测。

image.png

分子病理检测适用于哪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意义在于靶向药物治疗的伴随诊断及抗PD-1/PD-L1单药免疫治疗的伴随诊断或补充诊断。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指出:1.拟接受靶向治疗的肺浸润性腺癌(或包括含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需进行靶分子基因检测。2.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癌的晚期NSCLC患者可推荐进行靶分子基因检测。3.所有EGFR、ALK基因变异阴性晚期NSCLC患者,如拟进行PD-1/PD-L1抗体药物免疫治疗,推荐进行PD-L1表达检测。

基于非小细胞肺癌常见靶分子基因异常,建议检测:1.晚期腺癌患者必检基因:EGFR基因激酶区突变,ALK、ROS1基因重排、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2.晚期患者行抗PD-1/PD-L1免疫治疗:PD-L1表达。3.扩展基因:HER2、BRAF、KRAS基因突变,MET、RET、NTRK等基因重排和TMB。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目前,针对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数量最多,但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药,一定要经过权威检测和专科医生的诊断,切忌盲目用药。

image.png

总结:分子病理推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使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期。“精准治疗,检测先行”这一理念已经获得国内外各大指南的推荐和认可,每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应接受分子病理检测以获得用药方案指导。随着对肺癌的分子遗传学更加深入的认知,分子病理将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